《自然常识课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动物、植物、水、空气等多个自然主题,注重知识普及与实践应用,旨在通过观察与探索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科学思维能力,许多内容至今具有教育参考价值。
动物章节详细描述了鱼类、蛙类、鸟类、家禽家畜等脊椎与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如鱼类通过鳃呼吸、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区别,以及动物的食性分类(肉食、草食或杂食)。课本还强调益害动物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保护青蛙控制农田害虫等,强调生物防治的意义。植物部分则聚焦器官功能,如花瓣吸引昆虫传粉、果实传播种子、筛管运输有机养料等,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关联的思维能力。
关于自然现象,《自然常识》第一册解析了空气、水、风、雨等元素的特征与作用。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揭示蒸发、凝结及降水循环原理,大气压力、风形成机制等气象原理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动态。课本还结合历史知识,讲述中国古代发明如指南针、火药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增强文化认同感。
实践环节与观察记录贯穿课本设计,如剪开鲫鱼观察鳔的功能、通过饲养蝌蚪了解变态发育过程。此类互动促进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理解,并通过手工活动如制作雨量器、观察蚕生长周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以生活化场景为核心,将课堂知识与自然互动结合,符合现代STEAM教育理念,为后续自然科学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