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核心。工具性体现为语言作为思维、交际和学习的基础功能,人文性则强调文化传承、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塑造。
-
工具性的核心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清晰的表达依赖精准的词汇和语法;语文是跨学科学习的桥梁,其他学科的知识传递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载体作用。例如,数学问题的理解需先读懂题干,历史事件的剖析也依赖文献解读能力。 -
人文性的深层价值
语文承载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通过经典文本传递道德观念与审美情趣。例如,古诗词的意境赏析培养情感共鸣,议论文写作训练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二者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工具与人文的融合实践
教学中,工具性训练(如语法解析)需与人文主题(如课文背后的时代背景)结合。例如,在《背影》教学中,既分析人物描写的语言技巧,也探讨父子亲情的社会意义,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双重提升。
掌握语文的工具性才能高效应用,理解人文性方可深层共鸣,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塑造个体的语言能力与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