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厦门、贵阳、宁波等多地已陆续取消中小学教师编制,改为聘用制或参聘制,其中天津西青区率先全面推行“3年一聘”动态管理,明确打破“铁饭碗”模式。这一改革旨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缓解财政压力,并应对生源减少带来的教育资源过剩问题,但也引发了对教师职业稳定性与考核公平性的争议。
-
天津西青区:全国首个全面取消编制的地区
2024年8月起,西青区所有公办中小学教师转为聘用制,聘期3年,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续聘。政策要求教师完成教学、教研、示范等多项任务,彻底终结“一聘定终身”的传统。 -
厦门与贵阳:参聘制与末位淘汰制并行
厦门2023年新招聘教师实行参聘制,待遇参照编制但无稳定性保障;贵阳则通过“末位退出机制”淘汰综合考核垫底的教师,首次扣绩效,三次则解聘。 -
多地试点:北京、宁波等探索退出机制
北京丰台区将教师考核与续聘挂钩,宁波对不合格教师实施待岗或解聘。这些地区虽未完全取消编制,但通过动态管理逐步弱化编制保护。 -
改革动因:生源锐减与财政压力双重驱动
2017年后新生儿数量“腰斩”导致学龄人口骤减,幼儿园关停潮已蔓延至小学。地方财政难以负担过剩编制教师,聘用制可灵活调控用人成本。 -
争议焦点:职业吸引力与教育质量平衡
无编制可能降低教师岗位吸引力,如厦门部分岗位因缺编导致报考冷清。但支持者认为,竞争机制能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避免“躺平”现象。
教师编制改革已成趋势,未来或有更多地区跟进。这一变革提醒教育从业者需适应市场化竞争,持续提升专业能力,而非依赖编制保障。政策落地需配套公平的考核体系,避免加剧教育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