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对口支援就业通过政策驱动、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和长效服务四大核心举措,有效促进中西部劳动力转移与本地就业能力提升,累计帮助超22万人实现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32万,并创新“陆海接续养殖”等产业模式增强造血功能。
政策支持构建了劳务协作的“四梁八柱”,出台10余项专项措施,明确资金保障与补贴标准,例如对中西部贫困劳动力提供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技能培训注重“授人以渔”,山东技校在支援地联合办学,开展烹饪、农牧等定向培训超2000人次,并设立创业基金提升青年群体双创能力。岗位匹配依托“两张清单”机制,通过专车专列输送劳动力,在山东七市设立劳务工作站,动态提供3万余条岗位信息,实现5400余人跨省就业。服务保障强化稳岗留工,组织企业余缺调剂,落实权益维护,确保务工人员“稳在输入地”。
产业协作是长效发展的关键。山东将“输血”转化为“造血”,例如投入2300万元在青海门源建设冷水鱼苗基地,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创新“淡水孵化+海水养殖”产业链;在西藏白朗县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2.1万人通过蔬菜种植年增收万元。通过“大仓东移”工程助销新疆农副产品22亿元,推动消费帮扶与就业联动。
总结来看,山东对口支援就业以精准施策和产业融合为核心,既解决短期就业需求,又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技能培训与本地产业适配性,扩大“组团式”就业协作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