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号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用于标识图书学科属性的编码体系,由字母与数字组合构成,涵盖5大部类、22个大类,是图书馆排架和文献检索的核心工具。其关键亮点包括:层级清晰的分类结构(如“T工业技术”下细分“TP自动化技术”)、混合标记法(字母代表大类,数字细化子类)、动态更新机制(第五版新增1631个类目)以及广泛适用性(覆盖从马列著作到现代科技的文献管理)。
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号以字母开头的22个大类为基础,例如“A”代表马列主义***思想,“H”为语言文学,“T”为工业技术。大类下通过数字进一步细分,如“H314.1”指向英语构词法,数字位数越多代表分类越具体。工业技术类(T)采用双字母二级类目(如“TP”为计算机技术),以适应技术领域的复杂性。分类号的排列规则严格遵循字母序和数字层级,例如“N1”“N12”“N24”依次排列,确保逻辑性和检索效率。
使用分类号时需注意:同书不同版本通过“=版次”区分(如“TP13=2”为第二版),同类文献按种次号排序(如“TP13/15”优先于“TP13/78”)。特殊符号如“:”用于组配复分(如“H31:F”表示英语与经济交叉内容),而“—”标识特定类型(如“H31—44”为英语习题集)。分类号的实际应用需结合图书馆排架规则(如Z型排列)和检索系统,例如经济类书籍集中在“F”类,当代小说归入“I247”。
掌握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号能显著提升文献查找效率,尤其适用于学术研究和专业书籍检索。建议通过官方分类表或图书馆系统查询具体类目,并关注分类法的修订动态以确保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