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号一览表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核心检索工具,通过字母与数字混合编码系统将文献分为5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实现学科资源的精准归类与高效管理。 其层级化编号体系支持从宏观学科到微观主题的逐级细分,动态修订机制确保与学科发展同步,广泛应用于图书编目、数据库建设及学术检索领域。
中图法分类体系以科学性为基础,将知识领域划分为马列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每个部类下进一步细分,例如社会科学部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类,工业技术类采用双字母标记(如TP代表自动化技术),兼顾专业性与扩展性。分类号结构遵循层累制原则,如“I247.5”中,“I”代表文学,“247”为小说类,“5”特指历史小说,通过数字位数体现类目层级关系。
为适应新兴学科,中图法通过八分法(如TN91/99扩展无线电技术类目)、双位制(如TQ11/TQ65标记化学工业子类)等灵活编号方案解决类目扩容问题。辅助符号如“a”推荐号、“=”时代区分号增强多维度检索能力,例如“=535”标记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第五版新增1600余类目,删除冗余类目2500个,重点优化了计算机、经济等领域的分类逻辑。
使用中图法分类号时需结合文献主题的学科属性与类目注释,例如经济类文献需区分理论(F0)与应用(F2),避免跨类错误。图书编目需标注于书脊或元数据中,数据库应用可通过分类号实现跨库资源聚合。定期关注官方修订快讯,如工业技术类近年新增人工智能(TP18)等子类,可提升分类准确性。
掌握中图法分类号能显著提升文献管理效率,建议通过分类简表快速定位大类,结合细分规则与实例练习巩固实操能力。教育机构与图书馆应定期组织分类法培训,确保资源标引的规范性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