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为5大部类和22个基本大类,是我国图书馆普遍采用的综合性分类体系。其核心结构以学科属性为基础,兼顾文献特点,采用字母与数字混合编号,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 5大部类构成框架:首部类为“马列主义、***思想”(A),奠定理论指导地位;紧随“哲学”(B)作为思维基础;社会科学(C-K)与自然科学(N-X)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末部类“综合性图书”(Z)收纳跨学科或特殊文献。
- 22大类细化学科:从A(马列)到Z(综合图书),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如I(文学)、T(工业技术)。大类下通过数字进一步细分,例如TP(自动化技术)属于T类,体现层级逻辑。
- 编号规则高效有序:字母按顺序排列,数字采用层累制,如“N12”排在“N1”后。同类书按版次、种次号排序,确保排架精准。
- 动态修订适应发展:第五版(2010年)新增1600余类目,删除过时内容,尤其强化工业技术(T类)等现代学科,保持分类法的时代性。
掌握《中图法》的分类逻辑,能快速定位馆藏资源,尤其适合学术研究或专题检索。建议读者通过图书馆目录或专业指南熟悉具体类目,提升文献检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