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分类法(CLC)与国际主流分类法(如DDC、UDC)的核心差异在于体系结构、标记符号和适用范围:CLC采用“五分法”22大类混合标记体系,侧重本土学科特色;而DDC/UDC基于十进制纯数字结构,更具全球通用性。关键亮点包括:① CLC以汉语拼音字母+数字标记,国际标准多用纯数字;② CLC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单列,国际标准按学科中立性编排;③ 国际分类法更新更快,CLC更强调中国特色学科覆盖。
从分类体系看,CLC将图书分为马列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下设22个基本大类,例如“T工业技术”细分为16个二级类。而DDC采用十大类十进制结构(如“000计算机科学”),UDC则通过“冒号组配”实现多维度分类,例如“629.7:623.4”表示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导弹技术。这种差异反映了CLC对本土学科体系的强化,而国际标准更注重技术兼容性。
标记符号方面,CLC使用“字母+数字”混合制(如“F279.21”表示中国企业经济),层级清晰但灵活性较低;DDC/UDC采用纯数字+辅助符号(如UDC的“621.3(51)”表示中国电工技术),支持跨学科组配检索。例如,CLC将“人工智能”归入“TP18”,而UDC可通过“004.8:681.3”组合表达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交叉领域。
适用范围上,CLC覆盖全国90%以上图书馆,但国际影响力有限;DDC被200多个国家采用,UDC拥有10万以上机构用户。值得注意的是,CLC在中医药、中国历史等特色类目(如“R2中国医学”)上更细致,而UDC在新兴学科(如环保技术)的更新速度更快。例如,CLC第五版新增“TP3-05计算机安全”类目,比UDC同类更新晚3年。
提示:选择分类法时需权衡本土适用性与国际兼容性,数字时代混合分类或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