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1师的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山东文登天福山起义的抗日武装,历经胶东游击队、八路军山东纵队等番号演变,1945年挺进东北后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师, 以“战斗作风猛、突击精神强”被评价为东北头等主力师,1948年11月正式启用121师番号,成为41军核心作战力量,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屡建奇功。
121师的历史沿革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 胶东抗日根基(1937-1945年):起源于天福山起义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在胶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为部队注入“敢打硬仗”的基因。1945年由吴克华、彭嘉庆率领进入东北,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第1支队,支队长杜光华(后牺牲)率部参与早期东北解放战争。
- 东北主力师锻造(1945-1948年):1946年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师,在新开岭战役中攻占老爷山扭转战局,鞍海战役中三个团均获荣誉称号(“鞍山团”“海城团”“大石桥团”),创我军历史记录。1947年四保临江战役展现顽强防御能力,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坚守阵地,28团获“守备英雄团”称号。
- 正式成军与南下作战(1948-1950年代):1948年11月改编为41军121师,首任师长蔡正国(后牺牲于朝鲜战场)、政委李丙令,随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361团受检于西苑机场。1949年南下参加衡宝战役和广西剿匪,1953年组建炮兵团强化火力配置。
- 现代化转型(1970年代至今):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歼敌2615人但伤亡重大,5名团职干部牺牲;1985年改编为摩托化步兵师,2013年拆分组建山地步兵旅和机械化步兵旅,成为战略预备队。
这支部队的传承始终体现三个核心特质:胶东子弟兵的顽强作风、防御作战的坚韧性,以及适应现代战争的转型能力。从抗日烽火到机械化作战,其历史是解放军主力部队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