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45团:沙漠中的军垦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五团,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麦盖提县境内,是一个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团场。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四十五团地处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之间,属于叶尔羌河下游冲积平原区,海拔高度在1136-1163米之间,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20公里,规划面积117万亩,可耕地面积72万亩,耕地面积20万亩。
团场所在地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年积温高,日照时数多,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年积温4997.2℃,无霜期213天,最长可达233天,最短204天,作物一般可以两熟。全年日照时数4434小时,夏季日照最长可达到每天15小时。年降水量50毫米,平均年蒸发量2175.8毫米。
人口与经济
2020年,四十五团户籍人口33011人,常住人口30744人。全团共有35个基层党支部,855名党员。有农业单位23个,主要种植粮食、棉花和水果等,是全国粮棉高产基地。
2019年,四十五团棉花播种面积17.2万亩,籽棉总产6808.05万公斤;种植色素辣椒1万亩,总产408.87万公斤;套种茴香3.7万亩,总产185万公斤;完成造林397亩,林果种植面积9.62万亩,果品总产14.05万吨;实现标准牲畜存栏2.7万头只,肉类总产1025.5吨。
历史沿革
四十五团的前身是前进五场、前进六场和前进八场。1966年1月8日,由农二师、兵团供销部、独立团调来的干部、工人为主体组建前进五场。同年1月13日,由兵团后勤部、工交处抽调的干部、工人,编入2连。3月6日,武汉军区复员转业军人及家属,编入3连。1969年4月改番号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三师六十五团,同年7月改为农三师四十五团。
1975年,兵团体制改变,撤消农三师建制,改为喀什地区四十五团。1982年,恢复兵团建制,仍沿用农三师四十五团番号。2005年9月21日,43团与45团合并,完成了一个党委、一个机关、一套班子、一本帐的中心团场组建工作。
荣誉与成就
四十五团是全国百强农垦单位之一、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团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兵团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兵团现代农业创建示范团场。先后荣获“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优秀组织单位”“全国万亩棉花高产创建第一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兵团文明机关”等荣誉。
四十五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历史,也是一部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十五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