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高速拥堵通常从节前一周开始集中爆发,1月23日(腊月二十四)至27日(除夕前一天)为出程最高峰,返程高峰则集中在2月3日(初五)至5日(初七)。 拥堵呈现“节前分散攀升、假期潮汐反弹、节后震荡回落”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路段及湖南湖北等枢纽易成“堵点”,小客车占比激增和龟速行驶是加剧拥堵的主因。
-
节前错峰仍难避堵
春运启动首日(1月14日)车流即缓慢上升,1月19日(腊月二十)出现首波返乡小高峰,23日后企事业单位集中放假导致流量陡增。广东等务工大省15-17日已现提前拥堵,沪昆高速因施工限流更需绕行。 -
假期流量“V型”反弹
除夕至初一(1月28-29日)路况短暂舒缓,初二(30日)11时起走亲访友引发短时拥堵。返程“双高峰”特征显著:初五至初七(2月3-5日)14-19时全网满负荷,初八(6日)后逐步缓解,元宵节(13日)再现最后一波返程车流。 -
三大诱因推高拥堵指数
- 车型混行效率低下:货车占比超20%的路段速度差达40公里/小时,变道事故频发;
- 免费政策刺激自驾:小客车流量同比增5%,江阴大桥等单日通行量突破12万辆;
- 缓行路段连锁反应:5公里施工区可致10公里拥堵,G4京港澳高速韶关段需重点规避。
建议通过导航APP实时监测“红色路段”,优先选择早5-7时或晚8时后错峰出行。长途自驾可备足补给应对服务区饱和,遇龟速车辆保持安全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