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保健品诈骗案件频发,犯罪团伙通过虚假宣传、假冒专家等手段,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涉案金额高达上亿元。 这些案件暴露出保健品市场的乱象,也提醒公众警惕此类骗局。
-
诈骗手法多样:犯罪团伙常以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为幌子,诱骗老年人参加活动。他们冒充医学专家,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特效保健品”,声称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甚至谎称产品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例如,淮南某团伙将成本仅10元的糖果标价近200元,通过话术欺骗老年人长期购买。
-
目标明确,组织严密:诈骗分子专门针对50岁以上老年人,利用其健康焦虑和心理弱点。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采购低价产品,有人培训销售话术,还有人伪装成“受益者”在直播间当托,制造产品热销假象。部分案件涉及全国多地,甚至发展数百家实体店,形成庞大诈骗网络。
-
涉案金额巨大: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例如,淮南一起案件冻结涉案资金2亿余元,查获38公斤金条;另一团伙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通过虚假保健品销售敛财近亿元。
-
法律严惩不贷:安徽法院已对多起保健品诈骗案作出判决,主犯最高获刑12年。警方提醒,购买保健品应选择正规渠道,切勿轻信“特效”“包治百病”等夸大宣传。
总结:保健品诈骗严重侵害老年人权益,公众需提高警惕,子女应多关注长辈消费行为。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警方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