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气温急升导致“回南天”强势登场,表现为墙壁渗水、地板湿滑、衣物难干等现象,其核心成因是冷空气撤退后暖湿气流快速反扑,使室内外物体表面凝结水珠。 这一典型华南春季气候现象需警惕健康隐患与安全隐患,科学防潮是关键。
-
形成机制
“回南天”需满足前期持续低温(如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与后期骤暖骤湿两个条件。当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遇冷(如低温墙面、地板),露点温度超过物体表面温度时,水汽便凝结成水珠。广东近期气温从10℃以下急升至20℃以上,湿度骤增90%以上,触发了本轮“回南天”。 -
影响范围
沿海地区(如珠三角、粤西)因暖湿气流活跃,潮湿更显著。过程通常持续2-3天,但若冷空气延迟南下,可能延长至半月。严重时能见度不足50米,地板湿滑易致摔伤,电器短路风险增高,食品霉变速度加快。 -
科学应对
- 物理防潮:紧闭朝南窗,午间短时通风;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优先使用,温盐水拖地加速蒸发。
- 健康防护:饮食添加薏米、赤小豆等祛湿食材,老人儿童需防滑倒,哮喘患者避免潮湿环境诱发症状。
- 安全措施:电器每日运行3-4小时防受潮,老旧电路重点检查,干货密封存放。
随着冷空气南下或持续升温,“回南天”将逐渐缓解,但3月至4月仍为高发期。 公众可关注气象部门预警,灵活运用防潮技巧,减少这一“湿漉漉的战役”对生活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