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全身中毒的化学品种类繁多,部分化学品毒性极强,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接触等途径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积蓄,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铅是常见的高毒金属,通过吸入铅烟、粉尘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积蓄于骨骼、肝、肾等器官,引发慢性中毒,典型表现为腹绞痛、贫血和周围神经病,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此类。汞以蒸气形态经呼吸道侵入,损害神经、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慢性中毒致易兴奋症、口腔炎和意向性震颤,职业性汞中毒较普遍。砷化氢属剧毒可燃气体,无色有蒜味,为强溶血毒物,造成急性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吸入高浓度可迅速致死。光气、氯气、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急性吸入可致肺水肿,强烈刺激眼睛与呼吸道,甚至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硫酸、盐酸、硝酸等强酸类化学品具强腐蚀性,接触即导致皮肤溃烂,吸入蒸气损害呼吸道与肺部,严重者全身中毒。
二硫化碳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慢性中毒引发神经衰弱综合征、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及视网膜病变,长期接触损害心血管系统。苯及其衍生物具有高挥发性与致癌性,急性中毒表现中枢神经抑制,慢性中毒损害造血系统,长期接触诱发白血病。有机溶剂如正己烷、四氯乙烯经呼吸道或皮肤摄入,初期头晕乏力,长期致多发性神经病变与器官功能衰竭。
化学农药与毒蛇毒液可通过误服、吸入或接触经血液传播毒素,前者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致全身症状,后者引发肌肉溶解、心脏毒性及凝血障碍。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急性窒息致心肌缺氧,慢性累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铊作为蓄积性神经毒物,损害肝肾与神经系统,潜伏期长但致残率高。
预防全身性化学中毒需严格遵守防护规范,对高毒化学品作业区设置警示隔离,采用通风排毒与个人防护装备,定期健康监测,掌握解毒急救知识,避免侥幸心理,将中毒风险降至最低。合理通风、规范操作、及时检测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核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