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是俄罗斯人的后裔,但经过长期融合已形成独特民族特色,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
俄罗斯族的起源可追溯至17世纪,部分沙俄士兵、农民和商人因战乱、逃亡或经商迁入中国东北和新疆等地,其祖先属于欧洲斯拉夫民族的分支。经过数百年繁衍,尤其是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长期共处,俄罗斯族在保留部分欧洲传统的发展出独特的中国本土化特征。例如,他们的语言逐渐融入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元素;传统民居“木刻楞”虽保留俄式风格,但融入了草原与森林环境的设计理念;服饰也结合了当地需求改良,如冬季长袍更注重保暖功能。饮食方面,“列巴”面包仍是核心食物,但已融入抓饭、饺子等中国饮食元素,啤酒与伏特加的酿造技艺也结合本地原料调整。
宗教信仰上,俄罗斯族多信奉东正教,但在中国形成了兼容佛教、萨满教祈福仪式的混合形态,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会保留俄式弥撒传统,但也参与春节联欢等集体活动。1949年后,政府将此前“归化族”正式定名为俄罗斯族,并赋予公民身份,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尽管外貌仍保留高鼻梁、蓝眼睛等特征,但人口数量稀少(2021年约1.6万人),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及黑龙江等地。如今,俄罗斯族既通过传统手工艺品(如铜制茶炊)和节日习俗延续历史记忆,又以双语能力(俄语与汉语)融入中国社会,其民族身份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