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俄罗斯族在种族分类上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但长期与周边民族通婚使其体质逐渐融合了黄种人特征。这一群体是18世纪后从沙俄迁入的移民后裔,现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地,人口约1.6万,兼具欧洲人种的典型外貌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独特性。
俄罗斯族的白种人特征体现在肤色浅、鼻梁高、发色淡等遗传标志上,尤其是早期移民保留了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点。与汉族、蒙古族等通婚使后代出现眼睑褶皱、面部扁平化等混合特征,形成独特的过渡性体质。例如,内蒙古地区的俄罗斯族男性平均身高约167.7厘米,女性155.9厘米,体型偏矮胖,鼻型狭长但鼻根高度低于纯血统欧洲人。
历史上,俄罗斯族因战争避难或政治迁徙分批进入中国,十月革命后规模最大。他们曾被称为“归化族”,1950年代部分人返回苏联,留华群体逐渐本土化。尽管生活方式汉化,仍保留俄语姓名、东正教信仰等传统,如新疆伊犁地区的俄罗斯族家庭同时使用汉语和俄语,节日时制作列巴(俄式面包)与红菜汤。
若想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可探访额尔古纳市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或通过《逃亡记》等移民文学感受其文化韧性。中国少数民族的多元共融,正是俄罗斯族“白种基因”与东方文明交织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