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强调通过美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目标,突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素养的培养,同时注重课程的选择性与时代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学习路径。
-
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改革
新课标首次提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打破传统知识技能导向,转向能力与价值观培养。例如,图像识读要求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与文化背景,而文化理解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多元文化尊重。 -
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选择性
课程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等七个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必修与选修内容。这种设计既保障基础性,又支持个性化发展,如设计模块融入现代媒体艺术,呼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
情境化教学与评价创新
新课标倡导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开展教学,如通过社区艺术活动提升实践能力。评价强调过程性与多元性,结合创作成果、课堂表现等综合评估,避免单一技法考核。 -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课程内容涵盖传统书画、工艺美术等,同时鼓励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意表达,如数字艺术创作,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培养创新思维。
提示: 教师需灵活运用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跨学科项目,如“非遗文化+数字媒体”主题课程,以激发学习兴趣并深化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