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五个核心环节是:系统定级、系统备案、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这五个步骤构成了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框架,从定级到持续监管形成闭环管理,确保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得到相应强度的安全防护。
-
系统定级: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及其遭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的影响程度,初步确定保护等级(通常为1-5级),经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最终确认。定级需综合考虑业务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安全两个维度。
-
系统备案:二级及以上系统需向属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提交定级材料备案,包括《定级报告》《专家评审意见》等。备案通过后获得公安机关颁发的《备案证明》,这是后续环节的法律依据。
-
安全建设整改:依据国家标准的对应等级要求(如GB/T 22239-2019),通过差距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包括技术防护(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和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权限管理等)的双重建设。云上系统需明确与云服务商的安全责任边界。
-
等级测评:由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开展,每年至少一次(三级及以上系统)。测评内容包括物理环境、网络架构等10类指标,通过后出具《等级测评报告》。未通过需限期整改并复测。
-
监督检查:公安机关对三级以上系统实施重点监管,通过现场检查、漏洞扫描等方式核查运营单位的等级保护落实情况。同时要求运营单位定期提交自查报告,形成长效监督机制。
实施等级保护不仅是《网络安全法》的强制要求,更是构建主动防御体系的关键路径。建议各单位在系统上线前即启动定级流程,并将等级保护要求融入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事后整改的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