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主要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第一级(自主保护)至第五级(专控保护),等级划分依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潜在危害程度,核心差异体现在防护强度、监测能力及应急响应要求上。
1. 第一级(自主保护)
- 定级依据:对象为一般信息系统,受损后仅影响公民、法人权益,不危害社会秩序。
- 适用对象:小型企业官网、个人博客等非核心业务系统。
- 核心要求:基础防护,如密码策略、防火墙配置,无需强制备案。
2. 第二级(指导保护)
- 适用场景:系统受损可能影响部分公共利益,如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 防护措施:需备案并接受定期检查,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和日志审计功能。
3. 第三级(监督保护)
- 覆盖范围: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系统,如医疗信息系统、中型金融机构。
- 强化要求:强制等级测评,实施数据加密、双因素认证,建立灾备机制。
4. 第四级(强制保护)
- 防护对象:国家级重要系统,如电力调度、交通管控系统。
- 技术标准:实时监测攻击行为,采用AI威胁分析,要求分钟级应急响应。
5. 第五级(专控保护)
- 特殊领域:国防、核设施等极端敏感领域,受损将威胁国家安全。
- 管控强度:物理隔离网络,全链路国产化设备,实施7×24小时国家级安全监管。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升级,等级划分需结合业务场景动态调整。建议企业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匹配对应防护策略,并关注等保2.0标准下的技术迭代要求,如零信任架构、云安全合规等,以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