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是保障道路安全、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核心要点包括日常巡查、预防性养护、病害处理、材料选择和技术升级。科学的养护能显著降低交通事故率,提升通行效率,节约长期维修成本。
1. 日常巡查与检测
- 定期巡检:通过人工或智能设备(如无人机、检测车)检查路面裂缝、坑槽、标线磨损等情况。
- 数据记录:建立病害台账,利用信息化系统跟踪道路状态变化,为后续养护提供依据。
2. 预防性养护策略
- 封层处理:采用微表处、雾封层等技术封闭细小裂缝,防止水分渗透导致路基损坏。
- 季节性维护:冬季除冰防滑,夏季修补高温易发的车辙和鼓包。
3. 常见病害及处理方法
- 裂缝修补:根据宽度选择灌缝胶或贴缝带,避免扩展成坑槽。
- 坑槽修复:铣刨破损层后填充热拌沥青混合料,压实后需快速开放交通。
- 路基沉陷:需开挖换填稳定材料,并检查排水系统是否失效。
4. 材料与技术创新
- 环保材料:如再生沥青混合料,兼顾成本与可持续性。
- 智能养护设备:无人压路机、3D摊铺机提升施工精度,减少人工干预。
5. 应急与安全管理
- 突发抢险:暴雨或塌方后需优先清理障碍,设置警示标志。
- 作业规范:养护人员须穿戴反光服,封闭区域摆放锥桶和LED提示牌。
总结:公路养护需结合科学规划与动态管理,从“被动维修”转向“主动防护”,同时借助新技术提高效率。公众发现路面问题可及时反馈至养护部门,共同维护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