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66年开始没有高考,这是高考制度历史上唯一一次中断。关键亮点包括:高考中断的直接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高校招生改为“推荐制”,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直到1977年***推动恢复高考,570万考生重新获得公平竞争机会,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高考制度被全面废除。这一时期的高校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推荐制,录取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由于不考察文化水平,许多被推荐者仅有小学学历,教育质量急剧下降。例如,著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便是这一制度的产物。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在科教座谈会上果断决策,从宣布恢复到实际考试仅用两个月,全国570万考生涌入考场,录取率低至4.7%,竞争空前激烈。这次恢复不仅纠正了“文革”错误,更重新确立了知识选拔的公平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总结来看,高考中断的十年(1966-1977)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而1977年恢复高考则标志着社会对科学与人才的重新重视。这一历史经验凸显了考试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