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
教育部近期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基〔2025〕1号)是规范学籍管理、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文件,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学籍管理基础规范
-
学籍全覆盖与身份标识
所有依法设立的学校均需为在校学生建立学籍,学籍号由国家学籍系统统一生成且终身不变。学生信息分为基础学籍信息(如身份信息、在校状态)和非基础学籍信息(如成绩、奖惩记录)。
-
学籍变动管理
-
跨省转学 :简化材料要求,实现“一网通办”,转入/转出学校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办。
-
省内转学 :进一步细化条件,保障学生流动便利性。
-
休学与复学 :休学期限最长1年,可续办,学校需保留学籍。
-
降级与升学 :特殊教育学生经评估后可降级就读,高中阶段职普融通项目学生按相关规定管理。
-
二、特殊教育学生学籍保障
-
分类管理与资源支持
-
依据残疾类别和等级分类管理,提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服务,重度自闭症儿童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送教。
-
强制配备资源教室、康复设施及专业教师,相关经费纳入学校考核。
-
-
学籍变动灵活性
- 评估后允许特殊教育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调整学籍等级,特殊情况可降级就读。
三、管理机制与监督
-
部门职责与权限
明确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学籍管理部门的职责,赋予地方部门自主管理权。
- 学校每学期至少核准1次学籍,处理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确保信息准确。
-
监督与责任追究
严肃处理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违规行为,情节严重者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其他重要调整
-
学籍档案管理 :数字化管理为主,特殊情况下使用传统方式。
-
信息安全管理 :保障学生隐私,规范学籍信息使用权限。
总结
新修订的学籍管理办法通过规范学籍管理流程、强化资源保障、优化服务机制,为特殊儿童教育、跨省转学等群体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体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