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的界定标准因地区和气象条件而异,但我国普遍将日最高气温≥35℃定义为高温,若持续3天以上则称为“高温热浪”。 其中,35-37℃为普通高温,38-40℃为危害性高温,40℃以上为强危害性高温,且高温预警按严重程度分为黄、橙、红三级。高温类型还分为干热型(北方常见)和闷热型(南方“桑拿天”),两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不同。
- 气象学标准:我国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35℃作为高温阈值,并依据持续时间和强度划分等级。例如,连续3天≥35℃或单日≥38℃即触发高温预警,而吐鲁番等极端地区甚至出现过全月高温记录。
- 地域差异:北方以干热型高温为主,特点是低湿度、强日照;南方则多为闷热型,高湿度加剧体感温度。例如,深圳夏季相对湿度常超80%,即使气温32℃也可能引发中暑。
- 健康影响:高温热浪会直接导致中暑、热射病,并加重心血管负担。老年人、户外工作者等群体需特别关注橙色以上预警,避免10:00-16:00时段外出。
- 防御措施:包括及时补水、穿戴透气衣物、使用防晒工具,以及利用空调降温(但避免骤冷骤热)。企业需为员工提供防暑物资,农业需加强灌溉以应对土壤失墒。
科学认识高温标准有助于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健康和经济损失。建议通过气象部门官方渠道获取实时预警,并结合本地实际调整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