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制确实基于全省排名,但需结合具体科目和模式理解。以下是关键要点:
-
赋分制通过考生在全省(或直辖市、自治区)选考科目的排名确定最终分数,而非单科或学校内部排名。例如,物理、化学等科目均按全省考生总分排名进行赋分。
-
组合排名与单科排名
-
组合排名 :在“3+1+2”模式下,赋分基于考生所有选考科目(如物理、历史、化学、生物等)的总分排名。
-
单科排名 :部分省份可能单独对某一科目(如生物)进行排名赋分,但需以当地政策为准。
-
-
等级划分与分数转换
全省排名按比例划分等级(如前15%为A等级,赋分100-86分),排名越靠前,赋分越高。例如,卷面分70分的学生若排名前15%,赋分可能达86分。
-
公平性设计
通过消除科目难度差异,确保不同选科组合的学生在分数上具有可比性。例如,理科组合考生选择物理和化学的赋分,与文科组合考生选择政治和地理的赋分具有统一标准。
总结 :赋分制以全省排名为核心,具体实施可能因科目组合和省份政策略有差异,但核心逻辑始终是“排名决定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