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坠落可能引发骨折、内脏损伤或颅脑创伤,严重时危及生命。应急处置的核心在于快速评估伤情、维持生命体征、避免二次伤害,而预防的关键在于规范防护措施、强化安全培训、完善作业管理。
高空坠落应急处置的核心步骤
- 现场环境评估:立即观察坠落区域是否存在继续跌落风险(如松散建材、未固定设备),迅速将伤者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二次事故。
- 初步伤情判断:检查意识、呼吸与出血情况。若伤者无呼吸或心跳,立即实施心肺复苏;若存在活动性出血,用洁净布料加压止血。
- 固定关键部位:疑似脊柱或颈椎损伤时,严禁随意搬动身体,用硬质担架固定头颈与躯干,减少神经损伤风险。
- 启动专业救援:拨打急救电话时明确坠落高度、伤者状态及现场地址,保持通讯畅通直至医护人员抵达。
- 持续监测状态:密切观察伤者体温、瞳孔反应及肢体感觉变化,出现呕吐需侧头清理呼吸道,防止窒息。
高空坠落事故的科学防范措施
- 防护设备标准化:高空作业人员必须佩戴五点式安全带,并确保安全绳固定在独立锚点;临边区域设置≥1.2米防护栏杆,满铺强度达1kN/㎡的脚手板。
- 动态安全检查:每日作业前测试防坠器制动性能,检查安全网承重标识(≥100kg/㎡),淘汰变形、锈蚀的金属构件。
- 阶梯式培训体系:新员工需完成8小时防坠理论+模拟实操培训,每季度复训考核;管理者需掌握坠落系数(FF=H/L)计算方法,合理设置锚点位置。
- 作业环境优化:遇六级以上强风或能见度低于50米的大雾天气暂停高空作业;使用防滑鞋+双钩交替悬挂策略应对湿滑表面。
- 应急机制建设:项目现场每200㎡配备包含颈托、铲式担架的急救箱,每半年开展坠落救援演练,确保10分钟内启动应急响应。
预防高空坠落需技术防护、行为管控、制度监管三重保障并行。特别提示:无论伤者表面是否出血,高空坠落后均需接受全面医学检查,24小时内密切观察迟发性颅内出血征兆。作业单位应建立坠落事故数据库,针对性改进防护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