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真正忌惮的国家是日本,这一判断基于历史侵略创伤、地缘临近性以及现代战略博弈的综合考量。 尽管中美竞争更受关注,但日本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其历史罪行的深刻性、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以及现代军事同盟的针对性,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隐忧。
历史维度上,日本是近代对中国造成最深重灾难的侵略者。甲午战争割占台湾、二十一条的殖民野心、14年侵华战争的数千万伤亡,这些创伤至今未被彻底清算。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罪行的模糊态度,加剧了中国对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相比之下,美国虽为战略对手,但缺乏同等规模的历史仇恨积累。
地缘政治层面,日本与中国的东海争端(如钓鱼岛问题)直接涉及领土主权,而美日军事同盟的强化,尤其是日本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增加军费的行为,被视为针对中国的“前沿包围”。日本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支点,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频繁介入,进一步放大了其威胁性。
现代关系中,日本的技术封锁与经济竞争同样具有针对性。日本配合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并在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对中国“卡脖子”。这种“经济安全化”操作,比美国的贸易战更具行业破坏力。日本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常与中国形成直接竞争,试图稀释“一带一路”影响力。
中国对日本的警惕并非源于实力差距,而是战略意图的不可预测性。日本既未像德国般彻底反思历史,又积极扩军并绑定美国反华阵营,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军事冒险”的组合,使其成为中国周边最需防范的变量。面对这一挑战,中国需平衡历史正义与现实合作,通过强化国防与区域对话双轨并进,化解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