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约有12亿人从未踏出国门,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经济门槛、文化习惯的制约,也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信息鸿沟与消费分层。 尽管出境游市场持续增长,但护照持有率、签证难度、时间成本等因素仍将大多数人限制在国内,而互联网的“信息茧房”进一步加剧了认知偏差——我们常误以为“到处是中国人”,实则是少数高频出境者制造的样本偏差。
-
经济与政策门槛:护照持有率仅约10%,且出境集中在多次往返的少数群体。欧美签证的高拒签率(如2023年仅145万中国人赴欧美)与旅行成本(欧洲机票、住宿溢价)将普通家庭拒之门外。相比之下,东南亚免签国更受欢迎,但仍有超10亿人因收入或观念选择省内游。
-
代际与生活方式差异:年轻群体更易受影视综艺、偶像经济驱动“说走就走”,而中老年人偏好稳妥的跟团游。数据显示,80、90后带父母/孩子旅行需求增长,反映中产家庭消费升级,但多数人仍困于“考编-买房-育儿”循环,出境被视为非必需消费。
-
认知偏差与信息孤岛:短视频成为未出境者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但碎片化信息易强化偏见(如“东南亚危险”“欧洲脏乱”)。亲身体验的缺失导致两极评价:要么神化国外,要么全盘否定,真实体验反被斥为“幸存者偏差”。
-
结构性机会与市场潜力:参考日韩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出境渗透率显著提升。中国目前实际出境率约8%,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消费分层明显——部分人追求“性价比精品游”,另一部分仍停留在“首次坐飞机”阶段。
未来,随着签证便利化、收入增长及年轻一代消费观念渗透,出境游市场仍有巨大空间,但破除认知隔阂需更多真实经验分享。无论是否出国,关键是通过多元信息渠道打破“楚门式”信息茧房,理性看待世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