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211录取率排名显示,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稳居前三,录取率分别高达16.60%、13.00%和11.20%,而广东、湖南、甘肃等省份则排名靠后,最低仅3.00%。 这一差距主要受本地高校资源、考生基数及政策倾斜等因素影响,反映出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从数据来看,直辖市优势显著。北京凭借8所211高校的本地招生倾斜,每6名考生就有1人被录取;天津和上海则因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本地指标占比超10%,形成“近水楼台”效应。相比之下,广东虽经济发达,但仅4所211高校需支撑76万考生,录取率垫底。
中西部省份呈现两极分化。青海、西藏因“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政策照顾,录取率分别达10.40%和9.90%,超过江苏、浙江等教育强省。而河南、河北等人口大省,尽管考生数量超百万,211录取率仍不足4%,凸显“僧多粥少”的困境。
考生基数与招生计划的匹配度也是关键。吉林132万考生对应8.00%的录取率,得益于吉林大学本地指标占比20.71%;而湖南700万考生仅3.30%的录取率,反映出省内3所211高校的承载能力有限。
了解本省录取率有助于合理评估升学竞争态势,但考生更需关注个人排名与目标院校的匹配度。 政策调整与跨省报考策略可能成为突破地域限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