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信息,国库开放时间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国家金库常规开放时间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规定, 每年1月1日 为国库正式开库日,用于财政资金的管理与运作。 深圳国家基因库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 :市民可通过“深圳国家基因库”微信公众号及官网预约全年参观。 特定活动开放日 :如2025年4月举办的“国库开放日”科普嘉年华,已于4月28日圆满收官,包含科学家讲座、互动体验等环节。
国库清算时间是指国家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结算和划拨的具体时间段,通常在 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内完成,具体为 上午9:00至下午17:00(节假日除外)。 国库清算的核心目的是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安全流转,支持政府预算执行和公共服务拨款。 工作日优先 :国库清算主要在工作日进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一般不办理清算业务。如遇特殊情况(如紧急拨款),可能启动应急机制,但需按财政规定审批。
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的核心改革,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资金高效流转与全程监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分散支付导致的资金沉淀、效率低下和监管漏洞问题。其核心优势在于 强化预算约束、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遏制腐败滋生,并与政府采购制度协同形成财政支出的“双保险”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资金集中管理,支出时由预算单位申请
国库开库日期为 每年1月1日 ,具体依据如下: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明确规定,国库每年1月1日统一开库,用于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及支出拨付。 职能说明 国库是负责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专门机构,其开库时间由财政部门根据经济形势调整,但1月1日是现行法定开库日。 补充说明 若需了解国库其他相关日期(如闭库日、业务办理时间等)
国家国库通常在年终决算、系统升级或法定节假日期间暂停部分或全部业务 ,具体时间因地区和业务类型而异,但一般集中在12月30日至次年1月1日 ,且恢复后可能存在清算延迟。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年终决算关停 :多数地区国库在12月30日20:30起暂停电子支付渠道(如支付宝、微信),12月31日逐步停止现金缴款、退库等业务,1月1日恢复。例如湖北、武汉等地明确12月31日12
中央国库与地方国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管理权限、业务范围及职能定位上,具体如下: 一、管理权限与机构设置 中央国库 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实行垂直领导,负责全国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及中央预算支出的拨付。 机构设置包括总库、分库、中心支库等,覆盖全国各级财政体系。 地方国库 属于地方财政体系,受同级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同时承担地方预算收支管理职能。 机构设置与中央国库层级对应,如省、市
世界各国实行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民主制、君主制、独裁制和混合制 四大类型,每种制度在权力分配、公民参与和政府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具体分析: 民主制 以选举为核心,公民通过投票参与政治决策,典型代表包括美国、德国等。 分为直接民主(如瑞士部分政策公投)和代议制民主(由选举的代表行使权力)。 强调权力制衡,通常实行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 君主制 国家元首为君主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收付和高效运行。这一制度自2001年试点以来,逐步覆盖中央和地方各级预算单位,成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改革背景 传统财政管理模式下,资金拨付环节多、链条长,存在资金滞留、挪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国家国库设有银行账号,具体信息如下: 账户性质与开设机构 国库账户由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开设,用于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支出等业务。根据不同国库体制,账户类型可能不同: 银行制国库 :国家不设独立国库机构,财政部门直接在银行开立账户,性质与普通存款户相同。 集中收付制 :在中央银行开设 国库单一账户 ,用于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在商业银行开设 财政零余额账户 和
国家的根本制度由宪法明确规定,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并包含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顶层设计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决定了国家性质、发展方向和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全域覆盖性和根本性作用。 宪法是根本制度的最高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同时确立了党的领导制度的核心地位。宪法作为根本法
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重大事项、选举和决定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等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包括省、市、县、乡等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地方重大事项的决定。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 民主集中制
未达到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中国国库的规模并未达到1000万亿元。以下是相关信息的综合说明: 国库存款余额 截至2024年5月17日,中国国库存款余额为 4.94万亿元人民币 (约合7.1万亿美元)。这一数据由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反映了截至该时点的财政收支状况。 十年财政数据对比 税收收入 :过去十年累计超过110万亿元; 国债发行 :十年累计发行国债约8.8万亿元; 减税降费
国库的开放和关闭时间通常与财政年度和预算管理相关。每年国库的具体开放和关闭时间可能因年份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地区可能在12月31日之前完成年度结账工作,并在此日期后关闭相关业务。 关键点: 开放时间 :国库通常在每年财政年度开始时开放,用于处理预算资金的收支。 关闭时间 :通常在财政年度结束时关闭,以便进行年度决算和账目清算。 具体日期 :以2024年为例
一兆等于1万亿( 1 0 12 ),而非一亿亿。 这一结论基于国际通用计量标准和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区的词头体系,而中国大陆虽在官方词头中定义“兆”为百万( 1 0 6 ),但实际使用中“1兆=1万亿”更常见于金融、数据统计等领域。 历史与标准差异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兆”存在三种计数体系——下数(十进,1兆=百万)、中数(万进,1兆=万亿)、上数(自乘,1兆=亿亿)。现代实践中
中国国库目前财政总支出规模超过50万亿元 ,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四本账”,其中民生与消费领域投入占比显著提升,赤字率创近年新高至4%,凸显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稳经济的决心。 支出结构 :2025年“四本账”支出合计约53.8万亿元,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5万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3万亿元等
一兆人民币等于一亿亿人民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单位中,人民币的计数方式有着明确的进位制。根据这一进位制: 兆 :一兆等于一万亿。 亿 :一亿等于一千万。 一兆人民币可以换算为: 1兆 = 1,000,000,000,000,000人民币 1兆 = 1亿亿人民币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巨大的数字,可以将其拆解为更小的单位: 1亿亿 = 1,000,000,000 × 1,000,000
一兆到底是1万亿还是1亿亿?正确答案是:在中国大陆和日本,1兆=1万亿(10^12);而在中国台湾地区,1兆=1亿亿(10^16)。 不同地区对“兆”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一点对金融、统计和科学领域的数据解读至关重要。 中国大陆的标准 在中国大陆,“兆”是法定计量单位,明确表示1万亿(10^12)。这一标准广泛应用于经济统计、科技论文和官方文件中
10000亿 关于“几亿是一兆”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区分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传统计数单位体系(中文) 基本定义 在中国古代的计数体系中,“兆”表示 万亿 ,即 $10^{12}$(1后面12个零)。 例如:1兆 = 1万亿 = 10000亿。 换算关系 1兆 = 10000亿 1兆 = 10^4亿 = 1万亿。 扩展单位 该体系还包括: 京 = 1000兆 = 10^15 垓 =
10000 根据权威信息源,1兆亿等于 10000万亿 ,具体说明如下: 基本换算关系 在中文计数体系中,1兆(M)= 1万亿(T),即1兆亿=10000万亿。这一换算基于十进制系统,其中“兆”代表10¹²,“亿”代表10⁸,因此10¹² ÷ 10⁸ = 10⁴ = 10000。 单位使用规范 现代汉语中, “兆”通常用于表示10¹² (如兆元、兆瓦),而 “万亿”用于10¹²的千分之一
截至2024年5月,中国国库余额为 4.94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反映了当年财政收支状况及国家财政实力。以下是相关补充信息: 数据来源与时间范围 多个权威来源显示,2024年3月至5月期间,国库余额稳定在4.94万亿元左右,扣除留抵退税后仍保持较高水平。 国库资金构成 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非税收入(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外汇储备等。其中,外汇储备占比较大,2021年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