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开库日期为 每年1月1日 ,具体依据如下:
-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明确规定,国库每年1月1日统一开库,用于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及支出拨付。
-
职能说明
国库是负责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专门机构,其开库时间由财政部门根据经济形势调整,但1月1日是现行法定开库日。
-
补充说明
若需了解国库其他相关日期(如闭库日、业务办理时间等),建议咨询当地财政部门或访问其官方网站获取最新信息。
国库开库日期为 每年1月1日 ,具体依据如下: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明确规定,国库每年1月1日统一开库,用于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及支出拨付。
职能说明
国库是负责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专门机构,其开库时间由财政部门根据经济形势调整,但1月1日是现行法定开库日。
补充说明
若需了解国库其他相关日期(如闭库日、业务办理时间等),建议咨询当地财政部门或访问其官方网站获取最新信息。
中央国库与地方国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管理权限、业务范围及职能定位上,具体如下: 一、管理权限与机构设置 中央国库 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实行垂直领导,负责全国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及中央预算支出的拨付。 机构设置包括总库、分库、中心支库等,覆盖全国各级财政体系。 地方国库 属于地方财政体系,受同级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同时承担地方预算收支管理职能。 机构设置与中央国库层级对应,如省、市
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收付和高效运行。这一制度自2001年试点以来,逐步覆盖中央和地方各级预算单位,成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改革背景 传统财政管理模式下,资金拨付环节多、链条长,存在资金滞留、挪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国家国库设有银行账号,具体信息如下: 账户性质与开设机构 国库账户由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开设,用于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支出等业务。根据不同国库体制,账户类型可能不同: 银行制国库 :国家不设独立国库机构,财政部门直接在银行开立账户,性质与普通存款户相同。 集中收付制 :在中央银行开设 国库单一账户 ,用于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在商业银行开设 财政零余额账户 和
国家的根本制度由宪法明确规定,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并包含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顶层设计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决定了国家性质、发展方向和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全域覆盖性和根本性作用。 宪法是根本制度的最高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同时确立了党的领导制度的核心地位。宪法作为根本法
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是政府通过系统采集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薪酬数据,形成行业工资指导价和人工成本分析体系,旨在 平衡劳动力市场供需、优化收入分配政策。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权威薪酬参考、助力企业科学定薪、支撑宏观决策,并通过多层级调查覆盖18个国民经济行业,实现数据动态更新与公开透明。 制度框架与实施主体 工资调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导,联合统计、财政等多部门推进
逐步采用 我国对国际单位制的实施历程可总结如下: 制度确立阶段 197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明确规定我国以 公制(米制)为基础,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SI) ,并废除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这一阶段确立了公制作为基本计量制度,国际单位制作为逐步推广的法定计量单位。 全面实施阶段 1978年1月1日起,国际单位制正式在我国全面实施,成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体系的核心
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的核心改革,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资金高效流转与全程监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分散支付导致的资金沉淀、效率低下和监管漏洞问题。其核心优势在于 强化预算约束、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遏制腐败滋生,并与政府采购制度协同形成财政支出的“双保险”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资金集中管理,支出时由预算单位申请
未达到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中国国库的规模并未达到1000万亿元。以下是相关信息的综合说明: 国库存款余额 截至2024年5月17日,中国国库存款余额为 4.94万亿元人民币 (约合7.1万亿美元)。这一数据由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反映了截至该时点的财政收支状况。 十年财政数据对比 税收收入 :过去十年累计超过110万亿元; 国债发行 :十年累计发行国债约8.8万亿元; 减税降费
国库的开放和关闭时间通常与财政年度和预算管理相关。每年国库的具体开放和关闭时间可能因年份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地区可能在12月31日之前完成年度结账工作,并在此日期后关闭相关业务。 关键点: 开放时间 :国库通常在每年财政年度开始时开放,用于处理预算资金的收支。 关闭时间 :通常在财政年度结束时关闭,以便进行年度决算和账目清算。 具体日期 :以2024年为例
一兆等于1万亿( 1 0 12 ),而非一亿亿。 这一结论基于国际通用计量标准和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区的词头体系,而中国大陆虽在官方词头中定义“兆”为百万( 1 0 6 ),但实际使用中“1兆=1万亿”更常见于金融、数据统计等领域。 历史与标准差异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兆”存在三种计数体系——下数(十进,1兆=百万)、中数(万进,1兆=万亿)、上数(自乘,1兆=亿亿)。现代实践中
中国国库目前财政总支出规模超过50万亿元 ,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四本账”,其中民生与消费领域投入占比显著提升,赤字率创近年新高至4%,凸显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稳经济的决心。 支出结构 :2025年“四本账”支出合计约53.8万亿元,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5万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3万亿元等
一兆人民币等于一亿亿人民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单位中,人民币的计数方式有着明确的进位制。根据这一进位制: 兆 :一兆等于一万亿。 亿 :一亿等于一千万。 一兆人民币可以换算为: 1兆 = 1,000,000,000,000,000人民币 1兆 = 1亿亿人民币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巨大的数字,可以将其拆解为更小的单位: 1亿亿 = 1,000,000,000 × 1,000,000
一兆到底是1万亿还是1亿亿?正确答案是:在中国大陆和日本,1兆=1万亿(10^12);而在中国台湾地区,1兆=1亿亿(10^16)。 不同地区对“兆”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一点对金融、统计和科学领域的数据解读至关重要。 中国大陆的标准 在中国大陆,“兆”是法定计量单位,明确表示1万亿(10^12)。这一标准广泛应用于经济统计、科技论文和官方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