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到1975年,中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呈现波动增长趋势,财政赤字偶有出现,经济建设支出占比最高。这一时期受"三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影响,财政收支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1965年中国财政收入为473.3亿元,到1975年增长至815.6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5.6%。主要收入来源为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和工商税收,其中1971年因经济调整出现短暂下降。 -
财政支出重点领域
经济建设支出始终占据最大比重,平均约占总支出40%。国防支出在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明显增加,最高时达总支出20%。文教卫生支出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
财政赤字年份分析
1967年、1974年和1975年出现财政赤字,其中1974年赤字规模最大,达到7.7亿元。赤字主要源于特殊时期生产秩序混乱导致收入减少,同时国防和基建支出刚性增长。 -
三线建设影响
1965-1972年间,约40%的基本建设投资用于三线地区,显著改变了财政支出地域结构。这一战略导致短期内财政压力增大,但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
财政管理体制变化
1971年起实行"财政收支包干"制度,扩大了地方财政自主权。省级财政收支占比从1965年的15%提升至1975年的35%,但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相应减弱。
1975年财政收支规模较十年前增长72%,但支出效益普遍较低。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既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也反映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管理特征。建议结合后续改革开放时期的财政数据对比分析,能更全面理解中国财政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