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策执行的核心在于破除“上热下冷”的落实温差,需通过配套细化、动态反馈、技术赋能等举措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前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包括选择性执行、象征性落实、配套措施脱节等,而解决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协同、数字化监督工具的运用以及利益激励机制的优化。
-
配套细化与因地制宜
政策制定需预留基层适配空间,避免“一刀切”。例如,合肥市在城管执法中结合商户实际调整责任区制度,通过柔性沟通替代机械拆除,既落实政策目标又减少冲突。上级部门应提供清晰的解释框架,鼓励地方在政策精神下探索差异化方案。 -
动态反馈与监督问责
建立政策执行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任务进度和群众反馈。利用大数据识别覆盖盲区,如安徽省审计署通过动态监测淘汰黄标车政策,发现虚报问题并纠偏。同时强化问责,对“添加式执行”“曲解式执行”零容忍。 -
利益协同与激励机制
破解“政策空转”需平衡中央与地方利益。例如,在简政放权中,部分部门下放“冷权限”而保留实权,需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绩效考核调整激励地方积极性。辽宁社科院建议将群众满意度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倒逼执行质量提升。 -
技术赋能与透明公开
运用AI和区块链技术提升政策透明度,如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公开政策目标、执行路径及成效。新华网案例显示,政策解读直达实体企业可减少执行层“肠梗阻”。
政策执行的关键是将“最初一公里”的设计与“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无缝衔接。 通过强化基层能动性、完善监督工具、优化激励机制,方能实现政策红利精准释放,避免好政策沦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