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明确包含香港,且香港作为单独关税区的特殊待遇已被取消。关键点包括:① 2025年2月起美国对原产于中国及香港的商品统一加税(初始10%,后续叠加至最高145%);② 香港虽保持自由港政策(对美进口零关税),但无法豁免美国对其出口商品的关税;③ 香港特区政府多次通过WTO机制申诉,强调美方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美国关税政策对香港的覆盖体现在三方面:
- 原产地规则调整:美国将香港制造或经港转口的商品视为“中国原产”,取消其单独关税区待遇。例如,2025年4月美国取消香港寄往美国的小额包裹(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导致跨境电商成本激增。
- 税率同步提升:香港商品与内地商品适用相同税率,如2025年4月累计税率达54%,后续部分商品甚至升至145%。香港转口贸易优势被削弱,2024年经港转口至美商品货值318亿美元直接受影响。
- 政治经济双重意图:美方措施被香港特区政府视为“单边霸凌”,旨在通过关税压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时牵制中国整体贸易。
香港的应对策略凸显其韧性:
- 坚持自由港定位:不跟随内地对美加税,维持零关税吸引中转贸易。例如,内地企业可通过香港公司进口美国商品,规避内地34%的反制关税。
- 多元化市场布局:加速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2024年对东盟出口占比已超美国),并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金融。
- 国家政策支持:依托CEPA框架,内地对港开放96%服务贸易部门,提供102亿元关税优惠,强化经济缓冲。
总结:美国关税政策实质将香港纳入对华贸易战框架,但香港凭借制度灵活性与国家支撑,正通过规则博弈与产业升级化解冲击。未来中美关税博弈中,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仍具战略价值,但企业需关注转口贸易合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