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丧葬习俗融合传统汉藏文化,包含报丧、守灵、天葬等多重仪式,其中土葬设“引魂幡”与“戴孝百日”、藏族天葬“招鹫啄食”最具地域特色,既体现亡者尊严又蕴含祈福转世之愿。
青海汉族丧葬依循古礼,涵盖报丧、入殓、守灵、吊唁、转经、送亡六大核心环节。逝者需着单数寿衣(5-13件),口中含金银财物,手中握“打狗饼”以抵御阴途险阻。灵堂设立时供奉“倒头盘”与长明灯,孝子需跪地哭丧并焚烧冥纸。出殡前夜举行“请亡”仪式,由阴阳先生引魂归家,次日启程时以公鸡鸣路导航。下葬时棺内置“十全大补”中药、瓷瓶及亲人头发指甲,寓意庇佑后人。葬后亲属守孝百日,期间禁娱乐、禁红妆,“五七”祭日尤为隆重,以招魂幡绕坟超度,部分地区重七时携伞遮面祈求顺利通过阴司考核。
藏族丧葬依身份差异分天葬、火葬、土葬与水葬四类。天葬为普遍形式,需煨桑焚香召鹫群食尸,象征灵魂升天;火葬仅用于高僧贵族,骨灰入塔供奉。土葬专用于非正常亡者或婴幼儿,因忌讳转世而草率掩埋。水葬多流行于黄河沿岸,尸体顺流漂走后检查浮沉以判轮回。所有丧葬均需诵经四十九日,亲友献哈达、牲畜等以积功德,期间全家禁娱乐、禁梳洗,女性头顶缝白布条守孝。
青海跨民族聚居背景下,葬礼呈现多元兼容性。汉族传统融入藏传佛教仪轨,如汉族“转经”环节借鉴藏地嘛呢轮祈福形式;藏族“七七祭”亦受汉俗影响,强调亲属集体参与超度。部分偏远地区出现火葬普及趋势,反映现代生态观念与传统信仰的调和。无论是汉族“留财棺底”、还是藏族天葬“割尸喂鹰”,均以不同符号系统构建生死叙事,核心皆指向慰藉生者与超度亡魂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