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院相关的法律法规,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础管理类
-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规定医疗机构的分类、设立条件、执业许可、监督管理等基本制度,涵盖人员资质、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等要求。
-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详细说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程序、变更注销管理及质量管理规范。
-
《医疗机构设置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明确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设置条件与标准。
二、执业规范类
-
《执业医师法》
规定医师的执业资格、职业道德、培训考核及法律责任,强调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的神圣职责。
-
《护士管理办法》
明确护士的执业规范、职责及权益保障。
-
《药品管理法》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类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规定医疗事故的认定、处理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边界。
-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要求医疗机构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储存、运输及处置,防止污染。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针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四、医患权益保护类
-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
明确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告知义务、隐私保护义务及侵权责任,构成医疗伦理损害和医疗技术损害的法律依据。
-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规范医患沟通,提供医疗纠纷调解服务。
五、其他相关类
-
《传染病防治法》 :规范传染病监测、防控及医疗救治,保护易感人群。
-
《职业病防治法》 :明确职业病防护义务及用人单位责任,保障劳动者健康。
-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规范政府及机构的职责。
以上法律法规共同构成医院运营的法律框架,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应用。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法律培训,确保合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