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核心要点,结合权威性高、时效性强的信息整理如下:
一、组织管理
-
管理机构设置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部门),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制定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及管理制度。
-
职责分工
包括感染监测、消毒隔离、抗菌药物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等专项工作,确保各环节有专人负责。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
-
区域划分与隔离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单向流线设计,污染物品分窗收发,外来人员需登记。
-
消毒隔离操作
-
手卫生: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使用流动水、洗手液;
-
无菌技术:医疗器械按“去污染→清洗→灭菌”流程操作,一人一份或一用一灭菌;
-
环境消毒:每日通风、紫外线照射(30分钟以上),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
三、医疗废物管理
-
分类与处置
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使用专用容器存放,每1-2天由专业机构回收处理,做好登记签名。
-
特殊废物处理
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用品由供应室统一管理,使用后高压灭菌并毁型。
四、监测与评价
-
监测体系
建立空气、物表、手部及消毒液细菌培养制度,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及设备性能。
-
效果评估
将感染控制指标纳入科室考核,定期反馈结果并改进措施。
五、培训与教育
-
岗前培训
新入职人员需接受感染控制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
持续教育
定期开展预防感染知识宣传,提高职工意识。
注 :不同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措施,但需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