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安全法律体系以国家安全法为基础,涵盖网络安全、数据保护、反恐防暴等关键领域,明确主体责任、细化处罚标准、强化技术监管三大亮点构成核心框架,为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提供全面保障。
分领域法律框架
-
《国家安全法》(2015年施行)
作为总纲性法律,界定国家安全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等11类领域,要求各级政府建立风险预警和协同防御机制,禁止任何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 -
《网络安全法》(2017年施行)
规范网络运营者需落实实名制、数据本地化存储等义务,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范围,对违法收集个人信息最高处100万元罚款。 -
《数据安全法》(2021年施行)
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要求企业开展数据风险自评估,跨境传输重要数据需通过安全审查,违者最高罚1000万元。 -
《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施行)
确立处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赋予用户知情权、撤回权,违法企业可处上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
特殊场景专项立法
- 《反恐怖主义法》授权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冻结涉恐资产;
- 《生物安全法》禁止擅自采集国家重要遗传资源;
- 《密码法》将密码分为核心、普通和商用三级管理;
- 《核安全法》实施终身追责制保障核设施运营;
- 《出口管制法》限制敏感物项和技术对外出口;
- 《反间谍法》新增对网络间谍行为的界定与处罚。
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需定期开展合规审计,公民应主动了解法律赋予的数据权利,共同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