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领域的核心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涵盖企业主体责任、隐患排查、应急管理、职业健康等关键环节,构建了从预防到追责的全链条法律体系。
-
基础性法律
- 《安全生产法》: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并规定事故报告与调查程序。
- 《劳动法》:保障劳动者安全卫生权益,要求用人单位提供防护设备及培训,禁止违规作业。
- 《职业病防治法》:规范职业病预防、健康监护及危害管控,确保劳动者健康权益。
-
专项法规与条例
- 危险化学品管理: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严格管控生产、储存、运输环节,重大危险源需落实包保责任制。
- 特种设备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法》及配套条例要求设备合规使用、定期检验,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部13号令规定风险辨识、警示标识设置及应急演练,禁止无防护作业。
-
地方性补充规定
如《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细化企业责任,要求双重预防机制(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现区域监管特色。 -
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
- 工贸企业需遵守《粉尘防爆安全规范》《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等技术文件,针对粉尘、燃气等场景制定具体措施。
提示:企业需定期更新法律库,结合行业特点落实培训与自查,动态合规方能有效降低法律与事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