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民办院校(俗称“野鸡院校”)未被取消,主要因其仍符合最低办学标准、存在市场需求及监管整改周期较长等因素。
-
合规性存续
部分院校虽教学质量不佳,但通过教育部门年检,具备合法办学资质。只要满足基础硬件、师资配置等红线要求,教育部门通常以限期整改替代直接关停。 -
市场供需驱动
低分考生、在职人员等群体对学历文凭有刚性需求,这类院校通过降低录取门槛或灵活授课模式吸引生源,形成灰色产业链。部分机构甚至与中介合作“包装”就业数据。 -
监管滞后性
教育执法需经过投诉核查、行政处罚、听证申诉等流程,部分院校利用法律漏洞拖延时间。地方保护主义也可能影响取缔效率,尤其涉及就业、税收等地方利益时。 -
转型替代方案
近年政策倾向于推动院校合并或转型为职业培训机构,而非简单关停。例如,上海已有多所民办高校通过更名、专业调整等方式逐步优化存续。
提示:考生选择院校时应核查教育部公示名单,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避免误入虚假宣传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