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后三个月安全保障措施需围绕人员管理、设备维护、现场管控等核心环节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一、人员管理
-
新工人管控
严格执行新工人培训制度,确保上岗前完成安全技能培训;通过专项管控方案稳定人员流动,从源头上控制新工人数量。
-
安全责任落实
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强化考核机制,调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二、设备维护与检查
-
重点设备维护
定期检修综采工作面支架、液压系统等关键设备,确保支护强度和液压系统完好;对辅助运输设备(如胶轮车)实施专项检查,每周不少于3次跟班监督。
-
设备更新与档案管理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对老旧设备及时更新;建立设备档案,记录使用与维护历史,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
三、现场管控与隐患治理
-
顶板与支护管理
严格执行“先支后回”制度,加强顶板下沉监测和超前支护;控制控顶距,定期检查支柱状态,防止漏液现象。
-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
每周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重点检查通风系统、火工品管理等环节;增加夜班查岗频次,确保隐患及时整改。
四、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完善
针对不同事故类型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全员应急演练,确保熟悉应急流程;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障物资及时可用。
-
风险预控与警示教育
开展风险预控培训,结合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加强职工家属走访,稳定职工情绪,防止越级**。
五、辅助运输管理
-
胶轮车制度执行
严格执行辅助运输六项制度,安排专人每周不少于3次跟班检查;对近期胶轮车事故进行复盘学习。
-
运输系统优化
增加通风口数量,改善空气流通;安装气体监测仪器,实时监控有害气体浓度。
通过以上措施,可系统提升煤矿后三个月的安全生产水平,确保生产与安全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