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难度最高的省份是河南,其试卷难度和竞争压力堪称“地狱模式”。关键原因包括:136万考生基数全国第一、省内仅1所211高校、985录取率低至0.8%,以及一本线仅为7.8%的残酷现实。山东、广东、河北等省份同样因“考生多、名校少”陷入高强度竞争。
-
河南:绝对难度的标杆
考生规模常年全国第一(2025年预计136万),但优质高校资源极度匮乏——无985院校,仅郑州大学1所211。高分段考生即使突破700分,也可能因招生名额限制与清北失之交臂。本科录取率37.7%和一本文科521分的分数线,进一步凸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性。 -
山东与广东:内卷化竞争的典型
山东采用新高考Ⅰ卷,数学、物理题难度突出,叠加100万考生基数,形成“高分挤兑”现象。广东78万考生面临名校本地招生比例低的问题,985录取率仅1.3%,迫使考生通过极端分数竞争外省名额。 -
河北与江苏:教育资源失衡的缩影
河北虽有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但全省无985高校,88万考生依赖省外招生计划。江苏数学卷以“地狱级”难度著称,但省内南大等985资源缓和了部分压力,形成“高难度试卷+中等竞争”的特殊格局。 -
对比:京津沪的“政策红利”
北京6.8万考生享有27所985/211高校,清北录取率是河南的10倍;上海5.8万考生本科上线率77%。这种教育资源与考生比例的悬殊差异,直接导致不同省份“同分不同命”的结果。
总结:高考难度本质是教育资源分配与人口结构的综合体现。河南、山东等省份的考生需更早规划升学路径,例如通过竞赛、强基计划等多元渠道突破地域限制。而政策倾斜地区的学生则需警惕“低竞争环境”可能带来的动力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