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国家安全日于2016年4月15日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全面实施,旨在通过全民教育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群众基础。 这一法定主题日不仅聚焦传统安全领域,更涵盖政治、经济、网络、生态等11个维度的“大安全”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
法律背景与设立意义
2015年7月1日颁布的新《国家安全法》首次将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与2014年同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呼应。这一转型从单一安全观升级为涵盖国民安全、数据安全等非传统领域的综合体系,强调国家安全与个人福祉的紧密关联。 -
核心内容与全民参与
首个国家安全教育日以“增强忧患意识,夯实群众基础”为主题,通过普法宣传、案例解读等形式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法律明确公民需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包括保守国家秘密、举报危害行为等,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转化为具体行动准则。 -
长期影响与深化实践
十年来,国家安全教育日每年围绕不同主题(如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深化教育实效,推动安全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从校园教育到社区活动,全民参与的常态化机制逐步完善,有效提升了社会对隐蔽性安全威胁的辨识能力。
国家安全是发展的基石,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从首个教育日到十年实践,中国正通过法治与教育双轮驱动,构建起全民共护安全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