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内蒙古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漠南蒙古",是清朝时期对蒙古高原南部地区的统称。这一地区因位于戈壁沙漠以南而得名,与"漠北蒙古"(今蒙古国)形成地理区分。随着历史变迁,其行政名称和管辖范围经历了多次调整。
-
元代与明代称谓
元代时属于"岭北行省"管辖范围,明代则被泛称为"鞑靼"。明朝为防御蒙古势力修筑长城,将该地区视为边防重地,民间常以"漠南"代指。 -
清朝的行政划分
1636年皇太极征服该地区后,正式采用"漠南蒙古"的官方称谓,设立盟旗制度管理各部落。康熙年间划分为6盟49旗,奠定了现代内蒙古的雏形。 -
民国时期转型
1914年北洋政府设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绥远省",与"热河省""察哈尔省"共同管辖内蒙古部分地区。"内蒙古"一词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
现代建制确立
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1954年撤销绥远省并入,1969-1979年曾短暂划部分区域给邻近省份,最终形成现今118万平方公里的行政版图。
如今的内蒙古自治区保留着"漠南"的历史印记,地名如"漠南大街""漠南文化园"等仍在使用。了解这一演变过程,能更深入理解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