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计量器具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防止因设备问题导致生产或质量事故。以下是主要管理要点: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及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包括生产设备、测量仪器等。
二、定义与判定标准
-
定义 :包括损坏、过载、功能异常、超期检定、封缄损坏、测量结果偏差等情形。
-
判定依据 :如计量器具无法正常工作、显示值明显错误、超出检定周期或校准间隔等。
三、职责分工
-
质量部/计量部门 :负责不合格器具的识别、标识、记录、评价及处置,监督体系执行情况。
-
使用部门 :发现不合格器具需立即停止使用并隔离,申请检定/校准,配合完成处置流程。
-
技术部 :负责重大不合格评审及处置方案制定,协调跨部门问题解决。
四、控制程序
-
发现与隔离 :发现不合格器具需立即停用并贴“停用”标识,隔离存放相关产品或中间品。
-
修复与复检 :经修理或校准后需重新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或降级使用;无法修复或复检不合格的需报废。
-
追溯与复测 :使用不合格器具测量的数据需追溯复测,确保结果准确性。
五、处置方式
-
修理/校准 :属于校准范围内的器具由专业机构调整或维修,合格后继续使用。
-
报废处理 :无法修复或复检的器具需填写报废申请并作报废处理。
六、管理保障
通过日常培训提高员工识别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追溯体系,定期开展管理评审优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