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1+2”模式是自2025年起实施的新高考方案,该模式不分文理科,包含全国统考的“3”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门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二选一),以及“2”门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四选二)。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首选科目按原始分计入,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转换后计入。此模式赋予考生更多选择权,兼顾学科均衡与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3+1+2”模式的核心结构由全国统考科目、首选科目及再选科目组成。全国统考科目涵盖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每卷满分150分,总分450分;其中外语提供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6种选项。首选科目限定物理或历史,考生成绩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再选科目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2科,成绩通过特定等级转换赋分机制后计入总分,单科满分100分。最终高考总分为750分。
考试时间统一安排在每年6月7日至9日,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于6月7日、8日开考;物理、历史选考科目的考试与统考时间同步完成;再选科目的考试则安排在第三天(9日)进行。试题命制方面,“3”科由教育部统一命制并统一评分标准,而“1+2”科目的命题权归属各省(如江西省),试题侧重考察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组合上,新高考“3+1+2”模式取消了传统文理分科,形成12种自由组合。这些组合中,物理与历史二选一决定了考生未来报考大学学科门类的基本方向——倾向于理工农医领域需选物理,人文社科则选择历史。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的组合适合理工类学科,而历史+地理+政治则更适配文史哲方向。选科前考生需参考目标高校专业对特定科目的要求,结合自身兴趣能力和未来规划综合决策。
再选科目采用赋分制以确保公平性。由于各学科内容深度存在差异,直接叠加原始分可能导致分数失真。通过等级赋分,将考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作为转换依据,使得不同科目间的成绩具有可比性。例如,某考生化学排名在全省前15%,对应赋分可能为90分上下,而非其卷面得分。此举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学科特性差异带来的评分偏差。
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举措,“3+1+2”模式既拓宽了选科路径,又强化了学科选择的导向作用。它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职业倾向及报考要求理性选科,同时也倒逼高中阶段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升教学资源的适配性。对家长与考生而言,提前研读选科政策、熟悉赋分规则、了解专业需求成为升学准备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