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在扣除刚性支出后可用于自由消费和储蓄的部分,而不可支配收入则是必须缴纳的税费及社保等无法自由使用的部分。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支配权限,前者直接决定生活水平,后者则体现社会保障义务。
-
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与计算
可支配收入包含四大来源:- 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及福利(含代扣款项),如工资、奖金、补贴等。
- 经营净收入:生产经营活动净收益,需扣除成本及税费(公式:)。
- 财产净收入:资产收益(如租金、利息)减去相关支出。
- 转移净收入:政府或社会转移支付(如养老金、补贴)扣除转移性支出(如社保缴费)。
最终计算公式为:
-
不可支配收入的刚性特征
不可支配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社保缴费(养老/医疗/失业等)、公积金等。这些款项虽名义上属于收入,但居民无法自由支配,主要用于履行法定义务或长期保障。例如,单位代扣的800元社保虽计入工资总额,但实际属于不可支配部分。 -
常见误解澄清
- 误区1:“可支配收入=剩余收入”。实际与支出无关,8万元收入即使全花完,可支配收入仍为8万。
- 误区2:“实物收入不计入”。单位提供的补贴***(如低价食堂餐)需折价计入可支配收入。
- 误区3:“偶然所得(如中奖)属于可支配收入”。只有经常性收入才纳入统计,资产出售或一次性补偿不计入。
理解两者差异有助于合理规划财务:可支配收入反映实际消费能力,而不可支配收入体现社会共担机制。关注结构变化,能更精准把握政策调整对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