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厕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专人负责、标准明确、长效维护、群众参与”的机制,重点实现卫生保洁规范化、设施维护快速化、粪污处理资源化、管护模式多元化。
-
卫生保洁标准化
做到“五有、五无、五净”:有专人管理、规范标志、完好水电设施、防鼠防蝇措施、上墙制度;无杂物、小广告、堵塞、蚊蝇、恶臭;墙壁门窗、地面蹲位、便池洗手盆、周边环境均保持洁净。日常保洁需“见脏就扫、拖、擦”,确保“四净三无两通一明”(地面净、墙壁净、厕位净、周边净,无溢流、无蚊蝇、无臭味,水通、电通,灯明)。 -
设施维护高效化
小故障(如照明损坏、漏水、堵塞)24小时内修复,大故障72小时内解决。停用需设提示牌,定期检查记录保存1年。鼓励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专业维修队伍,或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管理。 -
粪污处理科学化
定期清掏化粪池,粪渣经高温堆肥无害化后还田,污水纳入管网或转运至处理厂。结合农村污水治理,就近生态消纳或集中处理,严禁直排。 -
管护模式灵活化
因地制宜选择公益性岗位、村干部代管、村民轮值、市场化服务等模式。景区、集镇公厕按原渠道管理,鼓励企业认养或“以商养厕”。 -
监督保障体系化
落实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每月村级自查、乡镇季度抽查、县级年度全覆盖。资金通过财政补助、集体经济、社会捐赠等多渠道保障,并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管。
通过制度规范、技术支撑和群众参与,农村公厕可实现从“建好”到“管好”的转变,真正成为提升乡村文明和民生福祉的公共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