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近年来波动上升,2024年占比达20.4%创历史新高,但2025年预计回落至17.5%。这一变化反映财政结构的动态调整,非税收入成为税收减收时的重要补充,尤其依赖地方政府盘活资产和专项收益。
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其占比变化与经济周期和财税政策紧密相关。当税收增长乏力(如2024年税收下降3.4%),地方政府通过集中上缴国有资产收益、加强征管等方式拉动非税收入增长25.4%。但这类收入具有不可持续性,例如2025年税收回暖后非税占比即回落。
从长期趋势看,非税收入占比从1994年的1.7%攀升至2024年的20.4%,中间经历多次波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对非税收入的依赖度提高,尤其在土地出让收入下滑时,部分区域非税占比甚至超过30%。需注意的是,非税收入中罚没收入仅占10%左右,主要增长动力来自国有资源盘活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当前政策导向强调“税收主导、非税补充”的良性结构。中央要求规范非税管理,遏制突击罚没等行为,同时通过税制改革(如教育费附加并入地方附加税)减少非税项目。未来需平衡短期财政压力与长期结构优化,避免过度依赖非税收入影响市场主体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