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开发板是快速验证项目原型、降低研发成本的核心工具,尤其全志T系列、ST等工业级板卡以高性价比、丰富外设和强大视频处理能力成为首选。 开发板选型需兼顾性能需求与开发效率,例如全志T527支持4K编解码且具备车规级稳定性,而米尔电子等厂商提供的配套文档和打折活动进一步节省了开发周期与预算。
-
性能与场景匹配:全志T113适合基础应用开发,256MB内存版本平衡成本与性能;T507则针对车载和高清视频场景,支持多路显示输出。工业级处理器需关注防尘、抗干扰设计,如米尔核心板的屏蔽罩结构。
-
开发资源与生态:优质开发板需提供完整SDK、硬件手册及示例代码。例如米尔T527开发板配套Linux BSP包和硬件设计指南,显著缩短驱动适配时间。社区活跃度和第三方模块兼容性同样影响长期维护成本。
-
扩展性与接口设计:RGB、HDMI、GPIO等接口数量决定外设连接能力。全志T系列提供丰富的I2C/SPI总线,适合传感器密集场景;部分板卡预留摄像头接口,直接支持图像采集开发。
-
成本控制策略:批量采购核心板(如MYC-YT113i)可降低单板成本,而打折活动中的开发套件(如T113-S开发板7折)适合小团队验证。需权衡核心板+底板分离设计与一体化方案的价格差异。
-
长期供应与升级路径:车规级芯片(如T507)供货周期稳定,避免停产风险。选择支持主线Linux内核的板卡可减少系统移植工作量,例如全志部分型号已适配Debian系统。
嵌入式开发板选型应基于实际需求评估性能冗余,避免过度配置。建议优先试用厂商提供的DEMO程序验证关键功能,再结合项目规模选择定制化方案或现成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