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国产芯片在不同领域的替代情况一览表,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一、消费电子领域
-
智能手机
-
中芯国际、海光信息等提供中端处理器,部分高端机型采用自研芯片。
-
例如:海光协处理器DCU已供货国内服务器厂商,兆易创新为华为提供车规级存储芯片。
-
-
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 长电科技、中芯国际等企业通过封装测试技术打破国际巨头垄断,成为国内主流品牌供应商。
二、汽车电子领域
-
动力总成系统芯片
- 圣邦股份(模拟芯片)和纳芯微(传感器芯片)的产品通过AEC-Q100认证,与大陆集团联合开发ADAS专用芯片。
-
车规级芯片
-
大港股份(CIS封装)年增速超200%,成为蔚来、理想汽车核心供应商。
-
纳芯微成为国内首款量产车规级MEMS压力传感器企业。
-
三、工业与高端制造领域
-
半导体设备
- 北方华创(刻蚀设备)、中科曙光(存储设备)等突破核心工艺,覆盖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
-
功率半导体
- 斯达半导(IGBT模块)覆盖600V-3300V电压等级,应用于工控、汽车等领域。
四、信息安全领域
- 信息安全芯片 :海光信息、龙芯中科等在CPU、存储芯片中集成安全模块,保障数据安全。
五、存储芯片领域
-
NOR Flash
- 兆易创新(GD25系列)供货华为昇腾服务器,24nm制程技术领先。
-
DRAM/SSD
- 长电科技(HBM3封装)承接长鑫存储80%订单,企业级SSD国产替代先锋。
六、AI与计算领域
- AI芯片 :寒武纪、景嘉微等在云端、边缘计算场景实现突破,部分产品替代英伟达等国际巨头。
总结
国产芯片替代已从低端向高端迈进,但在高端设计、衬底材料等核心环节仍需突破。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是关键驱动力,未来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